貪大求全是中國企業最普逼的現象。什么賺錢就做什么,能做什么就做,殊不知,隨隨著市場競爭加劇,成長空間與先發優勢,殆盡,企業就會開始走下坡路,這是目前蔡掌門專家團分析很多企業正在面臨的困境。
把企業做小、做輕,可以聚焦能量,在自身擅長的領域實現長遠發展和突破,以客戶和市場為導向,可以讓企業擺脫成本經營和價格競爭的困境,建立以能力為基礎的長遠競爭力。
趨勢一:重人才、輕資產
真正重視人才的中國企業并不多見,許多老板寧愿出1000萬買一臺機器堆在廠房里,也不愿每年出點錢請專家顧問。這就是患上了典型的“重資產、輕人才的“重病”。
老板要克服“資產情結〃,及時處理掉不符合公司發展方向的資產,采用輕資產進行經營,逐步提升資產的利用率。
同時也要加強員工價值分析,而不是憑個人喜好判斷員工的好壞。
趨勢二:重效率、輕規模
中國人最重視的就是規模,看公司行與不行,首先要看公司規模大與不大。
其實,未來大多企業必定是小規模的,但小規模霎他想生存就必定在效率上比大公司高才行,不然只能被大企業淘汰掉。
比如你在服務做得比大公司好一點,速度快一點價格低一點,包裝美一點,使用便利一點,更人性化點,只有這樣,你的小公司才會生存得好一點。
大公司一堆人做一件事,那沒什么了不起,小公司幾個人把同樣的事情做起來,那才是真的了不起。
趨勢三:重市場、輕生產
有人說,產品質量是企業的生命,雖有一定道理,但顯然這是生產觀念時代的思維產物,當今時代,企業的命根不在生產而在于市場,在于客戶。
可惜的是,我們注意到很多企業都缺乏專門研究市場和行業的專業人才,產品完全憑創業者個人經驗和直覺。以至于生產的產品并不是客戶所需要的。
根本原因就是在于企業的商業模式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,即使想重市場也受阻于過大的試錯成本。
在當前的市場環境里,創業者們要學會把企業做小、做精并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堅定不移地專研下去。
來源:蔡掌門BP